登上平臺眺望,位于黑龍江省黑河市的國境線兩側,中俄兩國的工程隊正在分別穩(wěn)步施工,他們建造的是跨越中俄兩境的黑龍江大橋。該項目總工程師劉雙介紹,黑龍江大橋已完成46米鋼梁拼裝焊接和兩座江中臨時墩的建設,正在進行鋼梁頂推。
目前,大橋項目整體累計完成投資17.7億元,占整體總投資的73.7%;完成試驗檢測共1748組(批次),合格率達100%。
作為黑龍江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精彩之筆,黑龍江大橋將于明年3月實現合龍。隨著一個個建設難點不斷突破,這條新的跨境通道將成為中俄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示范性工程,助力黑龍江省邁向對俄發(fā)展前沿。
高寒地區(qū)首座矮塔斜拉橋
可適應零下60攝氏度低溫
黑龍江大橋為六塔疊合梁矮塔斜拉橋,是在我國寒冷地區(qū)首次使用的橋型。記者走進大橋項目部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高強螺栓扭矩系數試驗。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理化中心主任顧曉勇介紹,黑龍江大橋將6萬套耐候鋼螺栓用于鋼梁連接,這也是我國公路橋首次大規(guī)模使用耐候鋼螺栓。
據悉,這種材質的螺栓須極短時間內在鋼表面形成保護膜,從而防止腐蝕,提高橋梁的耐久性。顧曉勇說:“一個生產批次有3000套螺栓,從中取8套進行試驗,通過系數測試檢驗現場螺栓預拉力是否合格,進而增加螺栓的摩擦,使其連接得更穩(wěn)定。”
大橋工程的另一亮點是在施工中使用F級耐候鋼,同樣在我國屬首次。劉雙介紹,大橋全線建設在高寒地區(qū),大橋所在地黑河市歷史最低溫度可達零下50攝氏度。F級耐候鋼能保證鋼材的使用力學性能,在零下60攝氏度極寒低溫下保障大橋的建設質量。
針對這種特殊鋼材,項目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考察篩選,設計出一套具有低溫韌性、高耐候性和優(yōu)良焊接性能的工藝標準。橋梁鋼板的創(chuàng)新帶動了焊材、螺栓等配套材料及焊接方法的創(chuàng)新,填補了該領域技術空白。
密切溝通信息共享
開創(chuàng)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新模式
11月9日,在黑龍江大橋項目中俄合資公司(簡稱合資公司),中俄雙方十幾位專家就俄方6號墩施工技術進行討論,最終初步解決了水下封底的技術難題。
像這樣的中俄雙方技術討論會,今年已經開展了17次。黑龍江大橋建設過程中,中俄雙方開創(chuàng)了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新模式。雙方互派人員合署辦公,在黑龍江省政府、俄羅斯阿穆爾州政府聯合工作組框架下,建立“密切溝通、信息共享”的工作機制,共同推進大橋建設。
合資公司與俄方分公司每月定期召開兩國管理人員生產例會,對生產任務和投資情況進行檢查和總結。雙方堅持不定期組織全體參建單位召開技術會談,制定了計量程序和細則,明確工作流程、分工職責并不斷加以修訂和完善。
今年,黑龍江大橋中方項目部繼續(xù)向俄方分公司派駐經驗豐富、技術優(yōu)良、責任心強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與俄方工程管理,嚴格按照雙方制定的計量程序和細則規(guī)定,明確工作流程、溝通渠道、分工職責,開展俄方工程管理。
目前,中方工程累計完成投資4.6億元,占中方概算的81.2%;俄方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3.1億元,占俄方投資的68.8%。合資公司組織雙方設計單位進行圖紙優(yōu)化2次、聯合測量5次、大型風洞實驗2次、鋼材焊接實驗2次,有效保障了施工可靠性。
本文轉自中國交通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