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通過開展國際合作等方式,中國電商領域的打假初顯成效。據國際商標協會反假冒部門協調官蒂凡尼·弗介紹,2016年全球買賣的假貨產品價值4600億美元。而“大部分假貨買賣發生在網上,因為網絡更不容易暴露。”
各大機構和企業在電子商務反假方面有各自的經驗。阿里巴巴公司通過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系統框架,目前主動攔截與下架的鏈接數量已經是權利人線上投訴鏈接數量的28倍。
騰訊公司針對“發現難、舉報難、鑒定難”問題,提供了“用戶提交線索、品牌方認定、平臺采取措施處理”的應對策略。網易公司則將電商平臺與自主品牌結合,從源頭上反假。
杭州被稱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全國85%的網絡零售、70%的電商跨境貿易額和60%的B2B交易額是在杭州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完成的。
杭州市質監局局長樓倻捷介紹說,為破解網上抽檢難題,杭州質檢總局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監測中心組建了一支專業買樣人員和志愿者共同參與的團隊——“神秘買家”。這些“神秘買家”以普通消費者網購的方式,在電商平臺購買樣品并送檢,已完成檢測任務5.6萬多批,向全國推送風險監測數據11062條,倒逼電商平臺和企業提高質量管控水平。
通過信息共享,57家電商平臺上的2150萬條質量基礎數據和平臺管控數據與政府監管數據實現了互通共享。通過協作打假,中國完成協查案件1102起并下架召回85600批產品。
自開展質量治理以來,中國電子商務呈現出質量提升、發展加速勢頭。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從33.5%提升到64.5%,“三無”產品率從24.3%下降到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