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wǎng)
參考消息網(wǎng)9月17日報道 俄羅斯戰(zhàn)略文化基金會網(wǎng)站9月12日刊登題為《中國三角:石油—人民幣—黃金,中國早已在低調謀劃用人民幣替代美元》的文章,作者為瓦連京·卡塔索諾夫。文章稱,美元霸權遭遇日益嚴峻的風險與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國家表示有必要擺脫美元的統(tǒng)治地位,因為美元已從普通的支付、結算和投資工具變成華盛頓的政治訛詐手段。去美元化的最優(yōu)先方向之一,便是在國際結算中使用本幣。迄今為止,世界不乏擺脫美元依賴的成功例子,中國便是其中之一。北京致力于在國際結算中使用本幣,因為它懷揣成為全球經(jīng)濟及金融領袖的理想,且制定了長遠規(guī)劃。用人民幣取代美元的準備工作早已拉開帷幕,只不過相當?shù)驼{。在該進程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人民幣入籃,即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其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它在貨幣籃子中所占權重為11%,排在美元(40%)和歐元(31%)之后,位居第三,領先于英鎊和日元。
獲得儲備貨幣資格雖然意義重大,但這其實是象征性的。目前,各國央行并無爭先恐后提升人民幣在外儲中所占比重的跡象。在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后的11個月里,人民幣在國際結算和全球外儲中的地位并無明顯改變。
文章稱,然而,北京仍然積極致力于提升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普及程度。去年第四季度初時,在中國內地及香港的貿易伙伴中,人民幣結算比重超過10%的已有57國。兩年間新增了7國。縱觀全球,一年前便有101個國家在使用人民幣結算了。
中國期貨市場也見證了人民幣國際化歷程。9月初,據(jù)中國媒體報道,該國原油期貨的上市工作正在平穩(wěn)推進當中。原油期貨合同將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流通,并向外國人開放。今年夏天已進行過石油期貨貿易的試點,并取得了成功。
為讓石油期貨更具吸引力,中國將提出以人民幣計價、可轉換成黃金的條件。為此,上海和香港的兩家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期貨交易。
專家認為,上述事件具有革命性意義。假以時日,它們不只會給中國,也會給全球經(jīng)濟帶來新氣象。
首先,建立在美元壟斷基礎之上的石油貿易將逐步走向消亡,越來越多的石油出口合同,無論是期貨還是現(xiàn)貨,會轉而使用人民幣結算,其他石油出口和進口大國或將效仿中國,用印度盧比、俄羅斯盧布結算的合同有望出現(xiàn)。
其次,專家認為,中國向石油交易參與者提出新的選項,即收入可轉化為黃金期貨,這是用黃金來保障人民幣的堅挺。他們指出,從長遠看,金本位或將首先在中國復興,而后延伸至其他國家。在中國的新體系當中,人民幣將依靠可從市場上購得的黃金來提供擔保,這是一種新的、“身段柔軟”的金本位模式。
文章稱,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它主要從俄羅斯、委內瑞拉、卡塔爾、安哥拉等國購買石油,上述國家對使用人民幣結算石油款項并無太大的反對聲音。伊朗已經(jīng)這樣做了。
石油只是中國前瞻性的人民幣國際化計劃的最初一步。在未來10年間,人民幣結算將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分量。目前,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天然氣、銅和其他有色金屬的交易所買賣正處于籌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