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證券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25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筆者認為,強調維護金融安全、完善金融監管,本質上是為了鞏固已有的金融發展成果,在扎牢制度籬笆的基礎上促進金融更好地發展。所以,不能單向地認為金融安全只有加強監管這一層含義,而是要把加強監管、防范風險與穩定發展統一起來。
經過38年多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金融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金融也是整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強大的金融支撐,整體經濟也不可能獲得持續發展。
早在1991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盤皆活”。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金融改革得以漸次推進:中央銀行重新定位,商業銀行脫胎換骨,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獲得快速成長,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取得長足發展。其中,滬深股票市場為3000多家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服務,成為金融與實體經濟對接的橋梁;一批優質上市公司迅速發展壯大,為中國經濟騰飛寫下濃重的一筆。
可以說,無論是實體經濟發展、產業培育轉型、城市建設發展,還是城鄉統籌、“三農”服務、民生改善都離不開各種形式不斷豐富的金融服務,金融關系到我們生活、生產、生態的方方面面。金融與實體經濟成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兩大領域:在經濟高速順暢運行時,金融作為核心,為經濟增長提供潤滑劑,會發揮正向放大作用;而在經濟運行遇到阻力時,此前積累的金融風險會突出表現出來,成為宏觀經濟政策決策和實施的反向因素。
我們也強烈的感受到,在開放互通的環境下,一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形成風險外溢效應不可避免的傳遞到國內。如果監管失當,很可能會放大國內的金融風險。我們既要對內調整經濟結構,又要避免遭受外部沖擊。在此背景下,作為經濟穩定和增長的基礎,國家金融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正是中央反復強調金融安全和金融監管的大背景。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所以,金融監管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內容。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積極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金融監管的基本任務。在此基礎上,金融監管還要跟上金融創新發展的步伐,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防范金融風險,借鑒成熟經驗,為我所用,在金融監管部門之間、金融監管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與司法領域之間,形成監管合力,構建綜合、系統、穿透、統籌的監管大格局。
總之,維護金融安全要將發展與監管統一起來,如果把維護金融安全僅僅理解為加強監管,就不夠全面了。近期,各方面要在中央統一部署下,排查風險點,提升監管能力,完善金融體系,進一步緊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引金融活水灌溉實體經濟之田。整頓金融的落腳點,是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軟環境。